修缘大师当时方才游历归来,一改平素低调作风,径直从正殿穿过,引一帮信徒到这后山居舍里与他谈佛说禅。

    谈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时,竟然带头脱下僧袍,还让一干僧众与他一起头戴软翅黔布帽穿圆领袍,混迹人前。

    那群家仆站在庭前不敢贸然入内盘查,最后只得无功而返。

    有客讽笑,如来爱众生,著履下人间!意指他穿衣戴帽,有佛心不定,贪恋凡俗之嫌。

    他对着空荡的庭院合十双掌念道:怀心念慈悲,众生即如来。

    “于是,那位小姐和穷秀才后来便趁机混在人群中逃走了?”

    黎萧吃了一盏茶,看着廊下来往的人笑道:“怪不得这里面不论什么人,都是一样男子打扮,原来有典故。”

    崔娘子笑而不语。

    忽有人轻扣门扉,望眼看去原来是一位长相清俊的小沙弥,看起来不过十七八岁,比黎萧年长些许。

    他身着禅衣,一手背负,一手端着印加,显得不流俗众。一双眸子清灵如水,毫不避忌地落在黎萧身上,与他对视时他又好像目视虚空。在那他两颗明镜面前,黎萧才明白什么叫“目下无尘”。

    “阿弥陀佛,师傅请二位檀越到山上吃盏素茶。”

    “有劳慧清小师傅。”崔娘子还了礼,随慧清上山。

    后山门前还有个十一二岁的小沙弥在徒劳地清扫落叶。

    他人与扫帚齐长,面目圆润讨喜。见到来客只略微停了停,不过看黎萧的目光有些奇怪。

    黎萧一时也说不上来,等走出几步才惊觉,那种目光犹如昨天还与你一起上学的发小第二天就忽然不认识你了一般怨怼。

    青箬曾经说过,她小时候在江州受过修缘大师的恩惠。这两个沙弥认得原来的黎萧,说不准还十分熟悉。这般说来,黎小姐从前一定也与修缘大师相熟。

    上后山的山路临近崖边,草木稀少,看着荒芜。

    绕过一弯急转之处,忽然柳暗花明,入目即是一片清荣峻茂的青竹林。竹林宽广空阔处有一间竹子搭成的简易庐冢。屋前左侧有座坟,青石墓碑上刻着“先师觉法之墓”。

    慧清将两人带到屋前,便退下。

    崔舅母谢过慧清,轻车熟路地绕道屋后。那于林中席地而坐,闭目冥想的大和尚,便是修缘。

    他实在太老了——仿佛那一把白胡子有千斤重,将他的脸拉得干枯消瘦。

    “卢檀越,些许小事不过举手之劳,你何必每月七八次地到这荒山野岭来受寒。只要你与崔檀越能相互扶持,便是对老衲的福报了。”

    崔舅母轻笑,回答:“大师父,事情都过去十多年了。如今妾与拙夫异地而居,我独居住在庄子上,他和他的姬妾们住在一起。”

    修缘大师咳嗽了两声,又说:“眼不见,心不烦。令爱可时常过府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