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扬精力>仙侠修真>我开酒店只是副业 > 第475章 文化入滇 铜案金印
    在宣威市盘桓了一天,美食组又向下一站行进。

    马都督和武镇邦带队的文化入滇队伍,则是来到了滇省省博。之所以从这开始,武镇邦是有些只见的私心的。

    不过,好在公孙昊他们也没什么意见。

    已经无数次出入省博的武镇邦,这里对他来说就像自己家的自留地一样,估计闭着眼睛也能把全程给走完。

    既然是要从滇文化开始讲起,那最先开始的自然是古滇最具代表性的青铜文明。所以一行人便直接来到了青铜器展馆。

    武镇邦轻车熟路的把众人带到了滇省最具代表性的文物—牛虎铜案面前。

    一看这个,马都督脸上便露出了迷醉的神色。同行的明星是国内现在知名的硬汉演员张涵羽,同时也是收藏圈的一个老炮。

    看着这件文物,他也是瞬间两样放光:“我记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在我国文物考古界,有两次惊人的发现,一是甘澜武威出土的铜奔马马踏飞燕”,二是滇省李家山出土的铜祭器牛虎铜案。

    从此这一北一南,一马一牛的精美雕塑誉满神州,轰动世界,并有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之称。

    马踏飞燕我之前见过,但是这牛虎铜案的实物,这还是第一次看见。”

    “这个牛虎铜案可是比马踏飞燕大了整整一辈,作为祭器,他的研究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高于马踏飞燕。

    而且,以一头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椭圆形的案盘面,一只猛虎扑于牛尾,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视眈眈于案盘面。

    大牛腹下立一条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牺牲自己对小牛犊的保护。牛虎铜案中的大牛颈肌丰硕,两巨角前伸,给人以重心前移和摇摇欲坠之感,但其尾端的老虎后仰,其后坠力使案身恢复了平衡。

    大牛腹下横置的小牛,增强了案身的稳定感。此铜案是滇国青铜器中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铜案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均衡统一。

    也因其器奇特造型,新颖构思,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此铜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极具艺术观赏价值,是夏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更为我国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

    武镇邦的这番话,不仅把把牛虎铜案的造型细节都给说了个通透,言语间还透出了身为滇省人的那种自豪感。

    听到这,马都督也笑道:“牛虎铜案吸引我的不仅是它精巧的构思、完善的造型、生动的形象,还有它写实的风格。它的造型是一只老虎咬着一头牛的后背,而在那头牛的肚子下面,站着一头安然无恙的小牛。

    看到牛虎铜案你会想到什么?它实在传达了太多的信息,古代祭祀的兴盛,古代滇人的智慧和先进生产工艺,无私的母爱与残酷的竞争、弱肉强食交织在一起……夏国自古就讲究繁衍生息,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正反映了繁衍生息的需要,为子女尽心尽力,让他们幸福成长,培养他们成材,处于危险境地时牺牲自己也要让孩子好好活着。

    像那头被老虎咬着的母牛,即使后背已被老虎狠狠咬着,即将成为虎口下的美餐,也要让小牛安然无恙地活着,即使自身惨痛万状,也不愿让小牛受一分一毫的苦楚。

    下一代的生存代表的是这个种族的希望,夏国人自古就重视种族的繁衍,就是为了种族的希望,在遇到危险景遇时,总要想尽办法保护下一代的生息安全。长辈们的辛勤耕耘是为后辈们留下发展的财富。

    这种写实风格对于研究古滇文化和夏国文化,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听完两位的点评,张涵羽接着问道:“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国宝级文物?”

    听到这个问题,武镇邦一下子便来了精神:“国宝级的还真不少,不过要说青铜文明时期的话,那绝对是滇王金印了。”

    说着便带着一行人走向下一个展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