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扬精力>历史穿越>大国无疆 > 第二四九章 凭空臆测
    ~.-~第二四九章凭空臆测

    人最怕的莫过于“哀莫大于心死”,然而幸运的是,对于崔可夫而言,他还没有到死心的地步,他还有希望,他认为整个苏维埃都还有偌大的希望继续奋战下去,并且这样的希望还并不渺茫。

    崔可夫再一次拿起了朱可夫从共和国香港发回来的电报,这份电报不管内容如何,也都证明了在朱可夫的心目中,是肯定了如今坐镇苏联卫国战争大局的崔可夫地位与作用的,然而究其内容而言,崔可夫真的有一种不敢看的感觉,因为会议已经召开了这么多天,以中美为首的两大利益集团似乎忘记了战争还在进行一样,全心全意的在为战后的利益博弈当中,当然争夺得厉害的还有战争任务分配上,中美两大利益集团的意见始终无法统一一致,因而正饱受战争煎熬的苏联可就真的是如坐针毡,朱可夫没有向崔可夫有任何的隐瞒,他如实的告知了会议的状况,其糟糕程度可见一斑。

    当然,也并不是没有好消息,根据朱可夫最新与共和国方面沟通的结果,共和国国家主席张宇已经亲口向朱可夫保证,共和国是绝不会坐看苏联灭亡于纳粹德国之手的,而这样的一个表态也不亚于让朱可夫等苏联代表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也让崔可夫忐忑不安的心稍稍平复下来,可讲究诚信的中国人背信弃义的概率并不高,但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出手相助,朱可夫电报里只字未提,恐怕这也是朱可夫所忧虑的一点。

    “在这残暴不安的世界上生存,我们唯有相信自己,无论是战争还是贫寒,无论是饥饿还是幸福,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

    崔可夫将电报用打火机点燃,在跳跃的火光中,他似乎回到了年少时代,在那饥饿难耐的时候、在那辛勤劳作的时候,他每每都是这样劝慰自己,希望和未来,都是靠自己双手打拼出来的,他人的帮助,只能是锦上添花,而雪中送炭的,往往很少很少。

    “从现在起,就要开始做最艰难的打算!”崔可夫扔掉了打火机,伸了伸懒腰,整天趴在沙盘桌或者图桌上,腰部就跟石化僵硬了一样,稍稍动弹就感觉一阵阵酥麻感觉直冲头顶。

    稍微活动一番,又猛灌了自己几杯苦茶,这些苦茶还是他托一个中国朋友买来的,苦涩的茶水很容易给人带来精神的活力焕发,所以崔可夫揉了揉酸痛的太阳穴,投入到了深夜里的继续鏖战当中。

    现在,摆在崔可夫面前去的一大难题就在于他并不清楚德军目前的战争动向,由于情报的缺乏,德军并不太清楚苏军的动向和实力,而苏联自己也对德军缺乏太多的了解,当然双方交手如此之久,战役战术等方面也都摸清了对方的规律和特点,但在军事调动、战役部署等等方面,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崔可夫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来推测。

    崔可夫很快就将自己的角色定义为了德军的指挥官,他必须换个角度来思考,若是让自己来指挥作战,应该如何实现尽快突入苏联后方绞杀掉最后抵抗力量彻底赢得战争的战略目的,而他首先选择的客串角色就是德国陆军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崔可夫开始麻痹自己,让自己渐渐的想象成是博克元帅,现在他所需要做的,就是指挥自己的十个满编集团军、一个装甲集群、五个摩托化集团军以及部分仆从国部队。

    双手撑在腰间,崔可夫死死的盯着沙盘上的德军一支支小旗,这些小旗帜都代表着一支支德军军队,当然情报有限,这些旗帜的位置是否正确还不得而知,但大方向上是正确的业绩足够了。

    崔可夫的代入速度很快,他很快就成功客串了“博克元帅”,摆在作为进攻者面前的困难很多但都不麻烦,最显而易见的是为了战略目的的直接达成,进攻作战过程中情况必然发生很多不可预测的变化,最直接的一点便是防守的苏联军队必然会得到不断的加强,从兵力、弹药、轻重武器装备等等,其防守正面密度必然会增大,在进攻道路上必然会出现一系列仓卒或预先构筑的阵地,当然更多的还是精心构筑的防御阵地和工事。

    简单明了的战略目的直接导致了一个较为不利的形势,那就是任凭德军如何不择手段的、毫无耽搁地组织不停顿的突击作战和疯狂进攻,杂乱无章也好、井然有序也罢,防守方都会很坚决的防守而不会主动变化,也就是说,已经明确防守的苏军根本就不会理睬德军到底如何狡诈,都会专心致志的防守,因为他们退无可退,而德军也就算耍出再多花招,也掩饰不了他们想要攻入喀山和萨马拉的最终目的。

    进攻,是德军掌握主动权的最佳体现形式,可与之相对的是,由于缺乏真实可靠的实时情报,德军高层能够预见到会与苏军主力遭遇,并且爆发大战,但他们并不能很明确的肯定,苏军的这些兵力会以何种形式参战、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当然苏军主力可能从战役一开始就已经盘亘在德军进攻面前,也有可能在战役过程中通过大规模变更部署出现在正面上,比如说通过快速的机

    毕竟越往苏联后方,德国空军的制空权就并不明显,苏联人完全可以借助铁路或者公路的机动方快速有效的调整防御部署,甚至做到机动防御的境地,尤其是装甲部队。

    如此一来,进攻的德军就必须要进行有效的编组,根据步兵师和步兵军的最大步战能力,步兵军在遭遇战役中和对敌人不很坚固的防御实施进攻时,冲击正面应不大于10公里;而对预有准备和密度足够大的防御实施进攻时,冲击正面为6公里以下,而真正在这样一宽度的进攻正面上展开,那么部队的最大步战能力显然会被耗尽,是得不偿失的。

    为了保证进攻效果,德军比较合理的是在第一批进攻部队中安排三至五个步兵军,这样一来才能确保在二十公里左右的进攻宽度上保持一定的持续战斗力,毕竟机械化战争是高消耗、高损伤的作战,在正面战斗中步兵很容易损失惨重,所以安排三至五个步兵军维持二十公里左右的进攻宽度,也是为了能够刚好的换班休整,同时也有利于在交战过程中,当进攻正面被破坏、进攻长度会拉大、进攻密度被降低之时,为了保持必要的正面密度,这样的兵力配置是应该的,而如果遭遇到的防守兵力很多且实力强大,那么还得投入更多的兵力,而这部分兵力应该安排在第二梯队中。

    崔可夫想到这一点,很快就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了下来,他推算德军的进攻安排中应该有18个以上的步兵师,当然参与到大规模进攻的第一梯队部队,应该不少于10个步兵师,有了这样一个数据,那么就不难推测德军的压制性兵力——炮兵。

    三至五个步兵军参与正面进攻,那么往往需要十二个至二十个炮兵团作为压制性兵力,而如果是遭遇强敌防守,也就是要对付做好了防守准备且防守密度很大的敌防御正面,炮兵团的数量应该进一步提升到30个左右,因为还得考虑到一部分兵力要作为预备补充。

    当然,德军机械化力量强大,完全可以将30个炮兵团的兵力规模压缩到20甚至更少一些,用强大的坦克部队来作为压制性兵力的补充,毕竟往往1个坦克营基本可以等同于1个炮兵团,所以如此一算下来,崔可夫相信德军的第一梯队进攻部队中,可能安排有四个至六个炮兵师,或者是三个炮兵师外加一部分坦克部队。

    另外还需要让崔可夫考虑的是,如果真要是他来指挥德军进攻作战,他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气象和敌军情报?显然,他更加愿意双丰收,所以崔可夫很快在笔记本上记下,德军每日每天正常实施侦空中侦察次数必不少于三次,空中侦察兵力配置且不少于两个大队规模,而这样一个记载,显然更加有利于苏军防空部队展开行动,即使只是一个推测。、

    当然,德国陆军中央集团军群需要达成战略目的,其进攻宽度从目前的资料来分析,崔可夫只能认定对方的地带宽度为80公里,而为了维持在如此之宽的进攻正面实施作战,德国空军显然会为地面部队提供不少于五个攻击机大队和三个战斗机大队的支援兵力,并且还会有一部分轰炸机兵力可在气象允可的条件下遂行战役战术轰炸任务,而就德军进攻部队内部其他编制而言,不难预测到对方还会有大量的防空部队、舟桥部队等。

    崔可夫很快就发觉到自己似乎犯了几个错误,因为进攻的德军虽然总体而言并非是彻底的机械化,德国陆军中央集团军群也不过只有一个装甲集群和五个摩托化军,其他的集团军也不过是机动摆脱了驮马,改为了以汽车为主,勉强可以定义为汽车运输条件下的步兵部队,但这同样不能免除一种尴尬的境地。

    什么是步兵的尴尬境地?那就是无论是否训练有素,无论战役战术计划策划得多么完美,只要防守一方毫不松懈,根本没有被打乱阵脚的坚决防守并且还时不时进行局部战术反击,那么步兵们也只能紧张兮兮的想尽一切办法去和拥有完善防御工事甚至配置了重武器的敌军作战,而如果还久攻不下,让攻坚战变成了消耗战,显然损失的将不仅仅是兵力,还有进攻的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