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扬精力>青春都市>燃烧的海洋 > 第二百七十五章 轨道飞行器
    当时,空军打算把j-40的原形机改造成轨道战斗机。

    这个想法很现实,因为j-40本来就是一种亚轨道战斗机,而且在研制的过程中,技术指标没有缩水,不然也不会拖到大战结束之前才制造出原形机(大战的最后半年,j-40的低配版本就已量产,而且装备了部队,成为了中国空军最主要的护航战斗机,只是装备量远不如j-33系列战斗机,所以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因为美国空军在大战后期基本上丧失了作战能力,所以j-40没能与f-51a在空中遭遇。直到大战结束之后,中国空军才用缴获的f-51a与j-40进行了对比测试,并且认为f-51a的某些性能在j-40之上,而且很多设计方式值得借鉴。也正是这一判断,使得战后很多人认为,如果f-51a能够提前一年加入美国空军,战争进程就会改变,中国就不可能在二零五六年八月取胜,甚至有人认为这种战斗机能够帮助美国取胜)。也就是说,j-40只要稍加改进,就能成为一架只能搭载两名飞行员的航天飞机。

    只是,中国空军没有这么做。

    当时,完整板的j-40原形机就只有四架,都承担了大量试飞工作,哪怕拿一架去搞科学研究,也会对j-40的研制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别忘了,大战结束后,军费开支肯定会大幅度减少,很多装备项目都得下马,而且首先会终止还没有完成的装备项目。空军正指望着j-40的研制工作能够早点完成,赶在二零五七到二零五八财年到来之前量产,不然该项目很有可能被砍掉,或者延迟。结果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空军不愿意拿出宝贵的原形机供科学家做实验。

    后来,空军提出提供几架j-33。

    只是,这种战斗机并不适合改造成航天飞机,而且就算能够改造,难度也太大,赶不上科研进度。

    最后,科学家选择了从美国缴获的f-51a。

    只是,改造之后的f-51a,已经完全没有战斗机的样子了。比如,拆除了发动机,把机翼砍掉了一大半,剩下的只勉强够在大气层内滑翔飞行,还把机身扩大了一倍,以便安装反重力场推进系统。

    改到最后,被保留下来的,也就只有飞行员生命维持系统了。

    利用这架改装得到了小型航天飞机,中国科学家与工程师在一个月内,收集到了大量的飞行数据。

    也就是说,没有必要制造一架小型实验飞行器了。

    随后,情报机构在美国的一个重大发现,帮了中国工程师的大忙。

    前面已经提到,美国也在搞反重力场技术,而且进度仅次于中国。更重要的是,到了战争后期,美国有很多极为疯狂的装备计划,其中就包括一种以反重力场推进技术为基础的太空轰炸机。到美国宣布投降的是,美国的工程师已经完成了太空轰炸机的基本设计,就等着反重力场推进系统了。

    必须承认,这种太空轰炸机的设计很不成熟。

    可是同样得承认,美国在设计大型航空与航天设备上,拥有非常雄厚的实力。

    要知道,在大战爆发前,只有美国制造过运载能力高达一百吨的运载火箭,也只有美国开发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航天飞机,而且美国还建造了大型空间站,美国在大型航空平台上的技术积累更是远远超过中国。

    有趣的是,当时中国根本没有太空轰炸机的计划。

    说得更直接一些,就算已经有很多中国工程师意识到,反重力场推进技术将首先应用在航天领域,可是中国官方没有资助与之有关的项目,而几个致力于大型轨道飞行器开发工作的工程师,也只存在较为明确的设计构想,做了一些基础工作,却没有在大战期间进行任何与设计有关的工作。

    结果就是,情报机构从美国带回来的资料,成了中国工程师手里的瑰宝。

    这些,就是“深空2”号的基础。

    事实上,当时还有一些美国工程师,而且都是美国最优秀的航天与航空平台设计工程师参与了“深空2”号的设计工作。这其中,就包括洛马公司宇航分部的首席工程师,诺亚教授。

    在人类的宇航史上,诺亚教授非常有名,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中国宇航工程师。

    后来,很多人都认为,诺亚教授才是“深空2”号的设计者,因为他在好几年前就设计了类似的轨道飞行器,而且完成了图上作业。更重要的是,在战后,诺亚是第一批被中**方控制的美国科研人员,并且在美国正式投降之前就已被中国情报机构带走,随后一直在中国的科研机构工作。

    诺亚不是狂热的战争份子,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学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