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扬精力>青春都市>燃烧的海洋 > 第一百六十六章 百密一疏
    不可否认的是,第二代末段防御系统的作战效率比第一代高得多,而且能够执行一些特殊的任务。比如在配备穿甲弹的时候,就能变身为反装甲武器,如果配备高爆弹,还能打击防御工事。

    当然,这些特殊用途,都很少发挥作用,其主要价值还是进行防空反导作战。

    针对超重的问题,陆战队选择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减低系统的持续作战能力,以降低系统总质量。

    比如,把海军要求的一百二十次拦截作战标准降低到六十次。

    仅此一项,就能把系统质量降低百分之四十。比如,减少一半的备弹能减重十吨,而储能系统能减重五十吨以上,电磁炮的冷却系统能减重十五吨,电磁炮本身能减重二十吨,还有其他方面都能减轻不少重量。

    简化之后,陆战队版的末段防御系统只有三百三十多左右,配上行走机构,总质量不会超过四百吨。

    事实上,这依然超过了陆军的质量限制,即无法用一架大型电动运输机空运。

    只是,对陆战队来说,四百吨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重量,因为陆战队的主要运输手段既不是大型电动运输机、也不是列车,而是大型登陆艇与气垫登陆艇。当时,陆战队拥有载重能力超过五百吨的大型登陆艇,以及载重能力超过三百五十吨的气垫登陆艇,前者能运送一整套末段防御系统,后者则能运送除行走机构之外的整套系统。在战术使用上,陆战队更加注重滩头防御,因此对整个系统的战术机动性能没有太高的要求,因此就算不能把行走机构送上海滩,也不是大问题。

    结果就是,在陆军不感兴趣的情况下,陆战队单独完成了第二代末段防御系统的研制开发工作,并且在二零五一年开始采购,在战争爆发前获得了十二套,到二零五二年底增加到了六十套。

    当时,陆战队为每个陆战师配备了十套末段防御系统,其中六套是第二代。

    只是,在作战的时候,这些末段防御系统不是直接编在陆战师里面的,而是编在了登陆舰队里面。在使用的时候,由前线指挥官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即把这些防御系统部署到最有需要的地方去。

    当时,登陆旺乌努岛的陆战队总共有四十套末段防御系统。因为战前加强,所以有三十二套是第二代,只有八套是第一代。鉴于二十三日遭到的空袭,以及在登陆当天晚上受到的偷袭,司马文正把四十套末段防御系统全部送上了岛,八套用在北面的滩头阵地上,十二套用在西北的临时港口,八套用在东南的炮兵阵地,八套用在南面的兵营,四套用在位于港口与炮兵阵地之间的弹药储备地点。

    这种相对分散的部署方式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旺乌努岛是一座“大岛”。

    从面积上看,旺乌努岛是冲绳岛的两倍多,而且形状比较规整,最宽与最长都在四十公里左右。也就是说,集中部署末段防御系统的话,不足以掩护整座岛屿,只能把末段防御系统部署在重要地点附近。

    司马文正的部署方式没有错,在战斗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只是,他忽视了对兵营的保护力度。当时,部署在兵营附近的是八套第一代末段防御系统!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司马文正这么部署,最主要的原因是送上岸的小型聚变供电系统总共只有四套,因此只能通过电缆向部署在兵营的末段防御系统供电,而第一代的电能消耗只有第二代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受电力供应影响,只能在兵营附近部署第一代末段防御系统。

    突破舰队防空网的一百五十枚重型巡航导弹中,只有不到五十枚突破了陆战队的战区防空系统。

    当时,只有六枚重型巡航导弹飞向兵营,其中五枚被击落。

    可是,就是没有被击落的那一枚,击中了兵营西北角的士兵餐厅,而当时餐厅里至少有八百多名军人正在用餐,还有上千名军人在附近。这枚导弹,直接夺走了六百四十七名官兵的性命,还导致八百多人受伤。

    事实上,这也是美军收获的唯一的战果。

    当时,其他重型巡航导弹均被末段防御系统击落,只有一枚导弹的残体落在了岛屿西北的港口里面,恰巧砸中了一艘驳船。幸运的是,驳船上的四名水手都活了下来,只有一人受了轻伤。

    收到兵营被炸的消息后,司马文正一下就呆住了。

    拿到官兵伤亡报告,他更是悔恨不已。后来,陆战队在兵营西北角,也就是导弹爆炸点附近建了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负责修建纪念碑的,正是司马文正中将。当时,陆战队里没有人知道,司马文正中将的两个儿子都在这份阵亡名单中。只是,他早已离婚,两个孩子都判给了前妻,而且用的是前妻的姓。

    美军的这次反击,直接导致了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国空军对澳大利亚的战略大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