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扬精力>青春都市>燃烧的海洋 > 第一百三十一章 战局逆转
    直到半个时后,东西战线上的两架e-3c均确认朝鲜上空没有志愿军的战斗机,联军指挥官才不得不相信,志愿军的反击行动结束了。

    这场战斗,来得快,去得也快,可是留下的问题却要等到很久以后才能解决。

    虽然几个时后,联军司令部就在提交的战斗报告中明确提到,志愿军增强了电磁打击的使用力度与范围,电磁武器对联军作战系统构成了致命威胁,而且在战斗中,志愿军掌握了探测f-22a的方法,具备了在视距外击落f-22a的能力,联军的制空权受到挑战,也许会在下次战役中遭受更加巨大的损失,但是数天后,美军才找出f-22a被击落的原因,而且直到战争结束,换回被俘飞行员之后才确认,志愿军利用了联军的敌我识别器,用被动引导方式击落了f-22a。

    这些都是后话,这场空战造成的影响,足以改变整个战局。

    连f-22a都无法让联军获得绝对制空权,甚至无法在重大战役中获得压倒xing的空中优势,还有什么办法能够使联军掌握制空权,使联军的地面部队不会受到空中打击,使联军继续掌握主动权?

    技术兵器无法解决问题,联军只能在战术上下功夫。

    空战结束不到半个时,联军司令部就对防空部署做出重大调整,将空优区域缩到北纬三十九度线以南,不再以咄咄逼人的态势把志愿军空军压在本土上空。随后,联军在三八线与东西朝鲜湾设立了五处预警机巡逻空域,将直接支援作战行动的预警机增加了百分之一百五十,并且在后方一百到一百五十公里处,设置了三处预警机巡逻待命区域,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至少三架预警机能够及时补充前线损失。

    与空中的防空部署不一样,联军的地面防空部署更加激进。

    除了继续增加与“爱国者”系统的数量之外,联军还把防空阵地的部署范围向前延伸五十公里,确保防空部队为前线作战部队提供直接掩护。因为美军本来就不太看重地面防空系统,也没有多少储备,所以增派的防空部队以韩军为主,为此还从大尔地区抽调了十多个防空营。

    这些部署调整,不可逆转的改变了战场势态。

    没有掌握制空权,联军的地面进攻无从谈起。虽然仍然有不少韩军将领坚持认为,即便没有空中支援,依靠韩军的装甲部队与机械化炮兵部队,仍然能够撕开人民军的防线,继续向北推进,赶在志愿军地面部队入朝之前占领整个朝鲜,在鸭绿江江畔与志愿军进行停战谈判,但是已经有很多理智的韩军将领认识到,联军已经错过了打到鸭绿江的最后机会,及时由进攻转为防御才是明智之举。

    与韩军相比,美军更加相信,接下来的战斗将以防御为主。

    九月五日夜间,阿伦上将就以联军总司令的身份,向前线作战部队下达命令,全体转为防御部署。

    只是,部队要转变作战方式,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从战术上讲,进攻与防御存在天壤之别,特别是在以装甲力量为主的地面战争中。

    比如,在进攻中,装甲集群得靠前部署,机械化步兵与机械化炮兵伴随左右,把突击力量集中在一点上,力求以最快的度在敌人的防线上打开突破口,起纵深突击后,由后面的预备队扩大突破口。在防御中,部署则完全相反,由步兵守卫战线,装甲集群放在战线后方的浅纵深处,充当机动预备队,机械化炮兵则摆在离战线二十到三十公里处,为防御部队提供炮火支援。

    转变作战态势,就得全面调整部署。

    这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结果。

    以联军的调动指挥能力,特别是韩**队,联军至少需要五天才能从进攻态势转为防御部署。

    在此期间,联军既缺乏进攻能力,又缺少足够坚固的防线。

    对志愿军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天赐良机。

    虽然黄峙博没有向任何人提起他的总体战术思想,连6风烈都不知道他打算怎么打,但是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能看出,在地面部队入朝之前,黄峙博不惜代价的在空中与海洋战场上起反击,就是为了给地面部队争取一个最为有利的契入点,或者说是动地面战争的最佳时机。

    五天的防御空白,足够黄峙博大展拳脚了。

    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不仅有黄峙博,还有联军总司令阿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