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扬精力>青春都市>燃烧的海洋 > 第七十章 分道扬镳
    与美国相比,中国在宇航领域的研究更加前沿。

    当然,也更加神秘。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在二零三零年之前,中国已经对“场能”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且把“场能”作为未来宇航活动的主要推进手段。这里说的“场能”,主要指的就是重力场。

    在基础理论上,重力场是能量场,蕴涵有非常庞大的能量。

    宇宙科学家早就提出,宇宙中的可见物质仅占宇宙总质量的百分之二,百分之九十八都是所谓的“暗物质”。可惜的是,科学家没有对“暗物质”给出明确定义,即谁也不知道暗物质是什么东西。

    如果暗物质是无处不在的重力场的话,那么宇宙就不是那么空洞了。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能够利用重力场的能量,人类的宇航能力将得到实质性提高,也就有能力进入更加广袤的宇宙空间,甚至有望从基础上推翻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前往其他星系。

    在二零三二年左右,就有中国科学家发表了相关的论文,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问题是,几乎所有西方科学家都对此嗤之以鼻。

    西方科学家并不认为场能无法利用,而是认为在基础理论取得重大突破之前,根本不可能利用场能。

    可以说,西方科学家的认识也没有错。

    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已经锁死了现代物理学,要想取得突破,不但要推翻广义相对论,还要提出新的基础理论。可惜的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绝对不是靠钱就能砸出来的,甚至靠时间也办不到,因为这是最纯粹的脑力劳动,甚至无法以书面公式的方式表达出来。在人类的总体智力水平限制下,基础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更加不受人的意志左右。

    在无法保证取得基础理论突破的情况下,进行相关应用研究又有什么意义呢?

    说得直接一点,在相对论发表之前,谁知道该如何制造原子弹?

    当然,在相对论发表之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放射性元素,而且通过放射性元素的半衰周期发现质量损失现象。正是这些发现,给了爱因斯坦启发,让他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公式。

    由此可见,对自然现象的客观发现是促成理论突破的关键因素。

    如果没有居里夫人等科学家发现放射性元素,就算爱因斯坦的智商高得出奇,恐怕他也不会提出狭义相对论。

    西方科学家对中国学者嗤之以鼻,正是因为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还不到位。

    中国科学家敢于超前,也与当初的发现,即强磁场影响重力场的重大发现有关。如果没有这个发现,中国科学家,特别是物理科学家也不会重点研究场能,更不会在基础理论上下那么多功夫。

    正是如此,中国才不愿意与其他国家合作。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中国科学家在场能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就能超越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数十年,率先把场能用在宇航活动上,把人类的宇航能力提到新的高度上,彻底改变人类文明。

    当然,在人类文明大融合之前,任何发现都属于国家。

    只要国家这种政治形体还存在,中国科学家就没有理由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国界。更重要的是,如此重大的科研工程,绝对离不开国家力量,也肯定在国家机器的控制之下。即便某位科学家心怀人类文明,也不可能超越国家机器,做出有背于国家利益的事情。

    在联合研制的谈判破裂后,牧浩洋回到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