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扬精力>青春都市>燃烧的海洋 > 第二百二十六章 进攻受阻
    这种影响,在第一次战役中表现了出来。

    当时,韩军第九装甲师仅有两天就到达前线,而美军第四步兵师离得更近,反而没有及时到达前线。在攻打咸州的时候,韩军的装甲突击部队半天就赶了过去,而从金策突围的美军第一陆战师花了两天都没到达咸兴。可以说,第一陆战师没能及时突围,与主战装备过重不无关系。

    除此之外,韩军的主战装备还针对朝鲜半岛多山地的特点做了特别改进。

    拿k2主战坦克来说,除了战斗全重较轻之外,还采用了非常昂贵、难以维护,但是操作性更好的液气悬挂系统,获得了更大的俯仰射角,更适合在山地作战。此外,k2在防护与火力等方面,丝毫不比1a2差,而且因为采用了大功率柴油发动机,战术机动性能反而更加出色。

    可以说,k2是一种性能非常均衡的坦克。

    从综合性能上讲,k2不比99改差多少,在某些方面还更加出色。

    题是,k2是一种非常昂贵的坦克。按照韩**方的采购价,k2的基本采购价在八百万美元以上,而算上配套设备的话,大概需要一千二百万美元,而中**队采购99改只需要二千万人民币。

    过于高昂的价格,导致k2的产量非常小。

    战争爆发前,韩国陆军只象征性的购买了两百辆,大部分都装备了第九装甲师。虽然在与土耳其签署了军火贸易合同之后,韩**方承诺再采购四百辆k2,通过扩大量产方式来降低单价,但是在战争爆发前,韩国陆军没有下订单。当时,韩国陆军主要通过继续改进原有的坦克,比如k1与k1a1,使其继续在韩军中服役。

    过高的价格,使得k2的产量很难上去。

    虽然在战争爆发后,韩国当局加大了军火产能,但是k2的排产工作一直很紧张,仅在头两个月生产了一百多辆,补充给几支主力部队。随着志愿军入朝作战,韩军在战场上连战连败,k2的生产速度再次降低,因为需要为补充损失的装备,所以韩国当局只能尽可能的加大k1a1的产能。

    白了,还是k2太贵,而且很多东西需要进口。

    别的不说,k2用的发动机与变速器就是从德国进口的。虽然德国没有因为战争而不再向韩国出售军事装备,但是德国也没有为了韩国提高产生,只是按照订单交付,导致韩国无法提高k2的产量。

    当然,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

    当时,韩国的军火商提出了两套解决方案,一是用k1a1的动力系统,毕竟这套动力系统已经实现了国产,产量有保证,二是用美国的燃气轮机与变速器取代德国货,毕竟从美国采购没有多大问题。

    只是,这两种方案都不理想。

    前者的话,发动机功率太小,必然导致k2的机动性能大幅度降低,而机动性又是k2的主要优势性能。后者的话,燃气轮机的耗油量太大,而k2的主油箱本来就不大,导致战斗行程大幅度降低。

    权衡之后,韩国还是选择了前者。

    这样一来,从十月份开始,大部分k2使用了k1a1的动力系统。

    为了提高产能,韩**火生产商还不得不给k2瘦身,以降低生产成本。比如,在新生产的k2上,全部采用了四十四倍径的一二零坦克炮,复合装甲的质量也有所降低,防护能力大幅度缩水。

    当然,这些变化在外表上看不出来。

    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韩军的后勤保障体系。虽然在战争爆发之后,联军共用后勤保障系统,美国非常“无私”的为韩国提供了包括弹药在内的军事援助,但是在一些尖端军事装备上,美国仍然非常自私。比如,当时美军使用的一二零穿甲弹主要29a3,而提供给韩国的仅仅29a1。别看只是番号上的区别,这两种穿甲弹在性能上天差地别。前者的最大穿甲深度达到了八百五十毫米,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穿甲弹之一,能在两千米的距离内摧毁任何一种主战坦克,而后者的穿甲深度只有六百毫米左右,对付早期的第三代主战坦克还没有多大问题,可是在对付99改这类三代半主战坦克时就很吃力了,即便在一千米以内不见得能够奏效。

    这次,提供给美军的正是后期量产的k2。

    虽然美国为这些坦克提供了最新式的穿甲弹,但是在其他方面就无能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