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扬精力>青春都市>燃烧的海洋 > 第五十八章 死撑
    战争爆发前,印度空军只有十架大型加油机,最初引进的两架还因为长期缺乏适当维护而停飞,又在战斗中损失了五架,因此只剩下了三架加油机,最多只能在一次战斗中支持六到十二架战斗机。

    如此一来,即便印度空军打算主动进攻,也没有合适的机型可以攻击中国舰队。

    要知道,中国海军的舰载战斗机的对地打击半径都在一千五百公里左右,如果进行伙伴式空中加油,还能延长到两千公里以上。

    相对来说,打击力量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

    虽然印度空军没有合适的战斗机,但是印度海军有三十多架p-8i,而且都能携带反舰导弹执行攻击任务。

    最大的问题是,印度空军没有合适的侦察手段。

    虽然日本没有停止情报合作,仍然按计划向印度提供侦察卫星拍下的照片,基本上每四个小时就能更新一次,但是对于制海作战来说,延迟四个小时的情报根本没有用,因为舰队能够在四个小时里航行上百海里。

    即便在获得情报后立即出动,也有三个小时左右的延迟时间。

    要想打击舰队,至少得把延迟时间缩短到一个小时之内。从战术上讲,只能提前让执行攻击任务的战机升空。问题是,这样一来,必然会暴露攻击意图,中国舰队有充足的时间组织防空作战。

    反潜巡逻机不是战斗机,只要暴露行踪,肯定会被战斗机击落。

    即便派遣战斗机掩护反潜巡逻机,因为没有足够的预警机,而且预警机无法及时发现逼近的敌机,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摆在印度空军面前的情况非常残酷:无法主动进攻,就只能在被动防御中挨打。

    以当时的情况,印度空军只能指望当局能够尽快回心转意,在中国舰队发动大规模打击之前宣布停火。

    问题是,停火有用吗?

    三十日上午,克鲁沙接到了麦克米伦的电话,美国总统正式提出,印度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宣布停火。

    虽然麦克米伦说得非常客气,没有过分刺激克鲁沙,但是意思很明确,美国愿意出面调停,也愿意帮助印度争取应有的利益,至少保证印度不会遭受严重损失,而印度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

    问题是,出于外交与政治上的考虑,麦克米伦没有提到日本。

    这也可以理解,虽然印度是日本的盟国,但是同盟关系并不牢靠,而且与美国没有签署同盟条约,如果知道美国与日本并非一条心,印度总理肯定会另做考虑,甚至会在战略选择上更加倾向于与中国和解。

    暂且不说印度有没有可能与中国结盟,即便是缓和关系,对美国也没有好处。

    要知道,真正能遏制中国的是印度,而不是非常脆弱的日本。如果不能利用好印度在南亚地区的野心与影响力,美国就不可能通过印度来遏制中国,更不可能中国借道南亚把手伸到中东。

    结果就是,克鲁沙没有因此绝望。

    与麦克米伦通话后,克鲁沙给印度陆军下达了一道命令: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击败锡亚琴冰川附近的巴基斯坦军队,迫使巴基斯坦当局请求停火。

    在克鲁沙看来,只要巴基斯坦首先请求停火,印度就能“体面”的退出战争。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不是没有这个可能,而是有很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