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许家每个新年都是在一起过的,今年也不例外。

    每一年的年夜饭都是常喜料理,今年也不例外,不过倒是因为他们搬走了,还是搬到了大城市首都,家里人反倒是对他们多了几分客气。当然,这样的客气也没有持续很久,毕竟,许老三一家就不是一个会让人觉得很生分的人。

    许老头和许大娘老两口因着新衣服,今年过年是很体面的。

    其实,他们老两口手里是有钱的,毕竟他们每年的工分这边儿就不少了。当一个家里劳动力多,而真的张嘴等吃饭的少的时候。那总归是会有富余的。

    而老许家就是这样的情况。

    所以,这不是钱的事儿,就是儿女孝顺,当父母的就很乐意显摆了。而因为他们一家都搬到大城市的关系,这个新年,大家都聚在老许家听那些城里的事儿。

    这感觉与他们就是完全的两个世界了。

    当然,少不得也要说一些村里的事儿,大家都晓得,村里的知青,可能要回城了。有些消息灵通时常看报纸的,已经从报上看到了政策,说是要安排知青一批一批回城。

    因为他们村里过的不错,所以知青还都不着急,有些在当地结婚了的,也还处于观望状态。但是听说很多个村都闹得很厉害了。

    有的是想着第一批走,去大队长那里撒泼!

    也有的知青是闹着要离婚。政策已经在报纸上刊登了,大家都晓得,结了婚是别想回城的,所以现在真的兴起了一股子离婚的热潮。还有一些压根没有登记的,这个时候也慌了。那是逼着家里的知青女婿或者知青媳妇儿赶紧去登记,生怕这人翻脸不认账了。以前村里摆了酒就算是结婚,真的去登记的其实也不过就占一半儿,但是现在都是格外的相信政策了。补办也要必须登记。可是,知青未必愿意啊。

    七七八八的事情,层出不穷,有的甚至夸张到连出门都要看着了,就怕人跑了。

    据说,别的公社有个知青一得到这个消息,直接就跑了。也不知道,他连个介绍信都没有,可怎么办。

    在这儿个出门处处都要介绍信的时代,这样真是很疯狂了。

    这么看来,倒是显得他们村的知青有良心,纯良一些。像是他们村的袁知青就跟其他知青都表了态,虽然现在知青是一批一批的走,但是他不着急,先紧着大家。反正他早点回城晚点回城都一样。回去也不能接班,连个工作都没有。

    在这边,最起码还能赚点钱。

    这话说的实在,但是也真的触动一些人的心。有些人走了是可以有新生活,但是更多的人,其实跟袁知青一样,就算是回了城,也不能接班。

    如果没有钱,就算在城里,日子又能好过到哪儿去?

    所以他们村知青都蛮像样,一些回城也不能接班的,就主动排在了后面,倒是让一些可以先走的人走。一时间他们**的知青都成了县里楷模了。

    毕竟能做到他们这样的,太难了。

    当然,也有人嗤之以鼻,觉得他们沽名钓誉。但是旁人怎么想,其实也不咋重要,各家事儿各家晓得,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情况啊。

    而且,没个地方都不一样,他们这边知青过的不错,但是有的地方的知青,真的过的太苦!

    知青的事情,沸沸扬扬。

    大家都关注着一切,许雪林倒是没想到自己再次穿越还能见证这段历史,但是真正感受起来的时候,是觉得这些故事远远比在书上看到的更加的震动。